中国人民银行14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关口。由于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央行在外汇市场通过投放基础货币购买的,这导致了外汇占款的大规模投放,成为通胀压力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国内食品和住房等结构性物价上涨压力仍然很大,要素成本涨幅也在加大。今年中国劳动工资持续上涨,加上利率上调,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不可低估。
尽管困难不少,中国稳定物价也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比如,中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库存充裕,当前小麦苗情长势较好,夏粮有望获得丰收,主要工业品总体供大于求,进口增速较快,政府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要处理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综合运用好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等多种价格和数量工具,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
去年以来,中国央行已累计加息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9次,公开市场操作也很活跃,都是在“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但是,在全球流动性趋于宽松的背景下,加息后中外利差加大吸引热钱入境套利,反而加大国内通胀压力。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均在控制通胀努力上面临着这样的“两难”局面。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如果主要经济体不停止量化宽松,亚洲等新兴市场就会面临持续的通胀压力。因此,货币相对收紧,也可谓不得已的政策对冲。这种收紧对于抑制输入性通胀的作用有限,但对于管理通胀预期以及防止混合型的恶性通胀是必要的。
“因为通胀压力持续存在,中国正处在漫长货币收紧周期的初始阶段。”孙驰预测,年内央行会再度加息,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政府会采取更多的行政措施来遏制食品价格上涨,并采取进一步的紧缩政策来降温房地产市场。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