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微调到位
积极市场效应显现尚需时间
据证券日报报道,先抛出一个问题: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有没有关联?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认为货币政策可以控制的是CPI,而不应该关注资产价格;央行副行长苏宁表示“不把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直接调控的目标”;银监会首席顾问、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沈联涛则明确表示它们是有关联的。
回到货币政策和股市的关系中来。
7月9日重启发行的1年期央票参考收益率结束了上涨的趋势,至8月18日已连续两周稳定在1.7605%,而从7月7日开始的28天期正回购,其中标利率同样连续两周都维持在1.18%。
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这两个变化被市场多方认为是管理层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微调已经到位。但这却不可以作为市场调整也随之到位的论据。
果不其然,8月19日,在经过了上午的抵抗后,下午上证指数一路下挫,收盘下跌4.30%。
现在可以回答上面这个问题了。笔者更认同苏宁的观点,“不把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直接调控的目标”。把这句话换个说法,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把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间接(或附属)调控的目标。
这就好解释了,为什么在货币政策的公开市场工具等“中间目标”微调到位后,市场却依然故我地延续着调整态势。
打个比喻:前面是红灯,几乎所有的驾驶员都会让车滑行一段时间至安全距离前才会去踩刹车。处于调整当中的市场也是如此。在市场没有确认进入安全区域之前,市场的调整仍将继续。
市场何时调整到位,取决于资金的态度。
高盛中国首席策略师邓体顺认为A股市场调整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对中国流动性趋势的担忧。
《证券日报》曾在18日用较大篇幅论证了“流动性焦虑”大可不必,得出了中国股市“不差钱”的结论。A股市场的流动性从来都不是问题。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新兴市场中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的所有投资者都有跟风操作的特点。这是造成市场大起大落的一个原因。从杀跌到追涨的转变,投资者需要时间来调整心态。
在新兴资本市场,即便如社保基金这样的机构投资者也会遵循高抛低吸的投资策略。
至于类似“A股仍是未来理想投资领域”的论断,实在是太过于高屋建瓴了,活跃在市场上的投资者(包括社保基金)没有这么高的境界,他们只是希望能挣点钱(官方机构的说法是保值增值),但没有人或机构希望是在十年或若干年之后。
社保基金几乎在每次大的调整之前都能成功逃顶。这引起了部分投资者的不满,他们认为社保基金“不应该短炒,持股至少要3年”。
但这些抱有不满情绪的投资者忘了一件事:社保基金进入股市首先是为了保值增值的需要。它不可能明明看到市场风险已经积聚到一定程度了,却依然持股不动。如果抱着“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态度,社保基金的管理人在年终将会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届时,恐怕不满意的就是全国人民了。
类似社保基金这样有号召力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增持或者上市公司大股东和高管主动购入自己公司股票的事情发生后,这就说明投资者的心态已经转变过来了。
扯远了,回到货币政策和资产价格的关系上来。
笔者认为,货币政策对股市的流动性具有导向作用。即便是释放出比较明确的信号:“中间目标”微调已经到位,但在市场上发挥积极效力仍然需要时间。
一如央行在7月9日通过重启发行1年期央行票据开始进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微调之后,市场依然在之后的18个交易日里迤逦向上,直至创出本轮行情的高点。
由是,在“中间目标”微调到位后,市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依然会是调整,继而整固,积蓄上涨的动力,寻找进攻的契机和时机。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