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食品价格决定论”下的通货膨胀趋势和调控措施选择
CPI仅仅是考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之一,PPI同样重要。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PPI同比上涨5.5%,10月、11月同比上涨5%、6.1%,这与上一轮通货膨胀的峰值2008年8月的10.1%相比,尚有一定差距。总体判断,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仍处于爬坡阶段。当然,多种因素可能会导致本轮通货膨胀的PPI峰值不会超过上轮通胀,包括:①发达国家经济的长期低潮抑制了我国的出口,弱化了国内总需求的快速增长。②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国内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投资拉动,而且,我国不断开辟新的投资领域,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总体而言,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新一轮投资快速膨胀的机制。另外,消费的主导地位远远没有形成。这些同样在弱化国内总需求的快速增长。③包括石油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还没有出现明显的暴涨迹象。
基于PPI尚处于可容忍程度之内,人们忽略了PPI而强化了CPI在当前通货膨胀中的重要性。据此,近期内我国的通货膨胀发生的逻辑是,粮食供求长期偏紧态势极大地提高了物价上涨的基础水平,换句话说,通货膨胀率将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之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导致的非粮食类食品需求的增大,一方面,受耕地面积紧张和生产成本提高的影响,会不断提升物价上涨的基础水平,另一方面,为过剩的流动性、人为的市场流通梗阻、多变的气候等因素提供了机遇。该逻辑充分体现出,“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
根据“食品价格决定论”,当前的通货膨胀决不仅仅是一个货币问题,宏观调控必须遵循长短期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标本兼顾的对策。
第一,强化、硬化各类涉农政策,尤其是耕地保护政策。长期内粮食供需总体偏紧态势,决定了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最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促进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现阶段,我国的财政支持农业的力度仍不够大,各类涉农政策在贯彻落实过程中经常被虚化,耕地保护问题更是严重。因此,强化、硬化涉农政策势在必行。
第二,规范非粮食类食品市场流通秩序,减少市场流通环节,以市场价格监控倒逼新的市场流通模式。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非粮食类食品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供不应求,进而引致价格上涨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一定时期内的供不应求,往往会吸引过多市场主体甚至政府来参与利润分配,尤其表现在流通领域,造成流通秩序混乱,流通环节过多。这就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推高价格,大幅度增加流通领域非正常利润。事实上,这一逻辑链条已经完整地出现在2006年—2009年非粮食类食品价格的大幅度涨落过程中。目前已经进入上涨通道的非粮食类食品价格也正在演绎着上述逻辑链条。因此,规范流通秩序,减少流通环节,同时,以非粮食类食品价格监控倒逼新的市场流通模式的形成,是有效控制当前通货膨胀的重要方面。
第三,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信贷结构,适度收紧流动性。当前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的主要政策目标是遏制房地产“资产”价格。但应该认识到,由于过剩流动性对部分非粮食类食品流通的较深介入是现阶段推升CPI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食品价格决定论”并不否认货币对于当前CPI上涨的推动作用,适度收紧流动性可成为有效控制2011年CPI涨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要把握好力度,搭配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信贷结构,做到有收有放、调放结合。同时,适度收紧流动性对于抑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冲击,防止2011年PPI的过快攀升,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全面爆发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