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资委此前的计划,2010年中央企业的数量将缩减至80—100家,这意味着在剩余的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将至少得有超过20家央企被重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央企的总数尚有123家。
有业内人士表示,要在年底前完成该项任务,对国资委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也认为,随着央企重组进入收官阶段,在‘保质’、‘保量’可能无法两全情况下,国资委可能更加注重‘保质’而非‘保量’。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所所长王志刚则认为,国新公司一旦成立,打包装入一批企业,就将接近这一目标。在他看来,国资委在年内通过重组,将央企数量减少到100家以内“问题不大”,但关键是能否实现“1加1大于2”或“1加1大于3”。
不过,作为未来将担当央企重组主要平台的国新资产公司而言,距离此前传言甚盛的国庆节前后挂牌又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该公司何时能够正式挂牌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消息。
来自媒体的最新消息称,目前,国新公司人事安排已经确定,将先挂牌,成立后再进行实质性运作。
在业内人士看来,即便国新公司成立后,确实可以把一些经营条件较差的央企打包装入其中,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对于部分被重组的企业进入资产公司的模式,其效果取决于资产公司的定位及运作模式,从本质上看,仅仅是重组整合矛盾的推后。换言之,如果仅是把资产公司的成立运作当成是减少央企数量的‘手段’,那将会是舍本逐末的效果。”
业内人士则认为,如何平衡重组之中存在的央企干部人事制度与重组要求之间、国资管理模式创新与重组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其中的关键。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央企重组而言,进度固然重要,但重组后的实际效果更为关键。(张广明)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