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地产商告诉本报记者,拆旧城建新城是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倚重的城市建设方式。这样做,既可以改变旧的城市面貌,又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政府土地财政收入。
顾云昌说,客观地讲,近二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变化非常大,城市扩张,道路变宽,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处在大变动时期的中国建筑,本身寿命就不会太长。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
也正是在这个重复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创造了两项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钢材的同时,我们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4亿吨,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短寿命与资源高消耗并存,已成为我国建筑产业的一大通病。
必须增强规划严肃性
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中国建筑短命还有一个最大的主观因素,就是规划更改频繁。
“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能不能实施,全靠领导一句话。”
“中国的城市规划总是跟着开发走,一届领导一个想法。”上海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的规划法律严肃性不够,规划仍然是领导说了算,且随意性很大,这与现行的体制有很大关系,短期内很难得到改观。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