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PM I分类指数的反弹也印证了通胀压力加大的判断。光大证券分析师潘向东表示,10月份购进价格指数继续强劲攀升,达69.9,环比增速超出历史水平两倍有余。在各国宽松货币政策下,我国经济的企稳复苏大大加速了资源价格的上涨速度。预计只要投资拉动经济的政策不变,未来内需的复苏势头将持续,但在目前各国增长都乏力的同时,流动性却异常充裕,这将加大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
海通证券认为,当前经济在经历了一个小幅回调之后,迅速复苏,PM I指数10月份达到54.7连续三个月从低点上升,存货指数也开始止跌回升,实际上确立总需求高位企稳回升的趋势。而通货膨胀目前来看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在“保增长,调结构,管预期”三个政策重点的权衡上,管理通胀预期可能正在成为当前政策关注的重点。
政策
连续加息可能性大幅上升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表示,由于政策制定者此前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过强而 延 缓 加 息 , 导 致 通 胀 风 险 上升,现在加息及货币紧缩政策已开始,年内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兴 业 银 行 经 济 学 家 鲁 政 委 表示,《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整体显示,货币当局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乐观,但对通胀前景却相当担忧。鲁政委预期,央行将严守年初确定的M 2达到17%左右,信贷7 .5万亿元的目标;年内还将存在 提 高 准 备 金 率1至2次 可 能性 , 年 内 也 还存 在 加 息1次 的 可能,从现在到明年末可能总共加息3至4次。他指出:“未来的政策主基调是趋紧的。”
澳新银行在报告中明确表示,美国上周公布的芝加哥PM I指数显示,其分项的购进价格也出现了显著的上升———购进价格指数在10月跳升了14 .9个百分点至68 .9。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不断上升的大宗商品价格正在不断增加全球性通胀的风险,而由于美联储弱势美元仍将持续,相信大宗商品的上涨趋势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存在。从中国自身的角度来看,由于过度的货币投放、好于预期的经济表现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上涨的压力,C PI通胀率可能远未见顶。中国央行也需要不断收紧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胀和通胀预期失控,我们认为,中国央行将 允 许 人 民 币持 续 升 值 进 程 , 同时,我们维持年内央行再加息25个基点的预测,12月将是可能的时点。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