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来看,我国食品价格所占比重最大,与工业品价格的“剪刀差”仍然明显。再加上不同于众多工业品的产能过剩,多数食品处于供需链条的“紧平衡”状态。再加上二季度以来房地产等资产领域调控压力加大,如果从货币现象来理解通货膨胀,不排除“过剩”的流动性流向食品领域。上月央行果断加息,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炒作式通胀”的自我实现。
当经济需求、货币供应和食品价格增幅出现“三碰头”时,物价通常发生明显上涨。当前从经济需求来看,中国经济远没有达到过热的程度,仍然处于由回升向好到稳定增长的过渡阶段。业内人士预计,10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可能在13%左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2%左右,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7%左右,这些数据的背后,意味着宏观经济尚在潜在增速范围运行。
至于非食品价格,数据显示,居住类价格涨幅已经连续3个月回落,短期大幅反弹的可能性不大。另一个不确定性是输入性价格的传导压力。但在我国,非食品价格除受国际大宗商品影响外,同样受到政府调控、劳动力成本以及资源要素改革等诸多因素影响,只要有效实施调控政策,未来物价全面上涨的可能性不大。(韩晓东)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