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这些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居民间收入差距越来越悬殊。这里既有初次分配方面的原因也有再分配方面的原因。但最大的问题是制度性的政府权力对社会资源、对收入分配占绝对主导地位。这种制度性安排,一方面让绝大多数居民的收入比重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低,政府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则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让靠近权力者获得的财富越来越多(形式或合法或寻租),政府权力成了财富收入分配的最主要工具。因此,要增加绝大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就得进一步界定政府的基本职能。这个问题不解决,希望让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是不可能的。
第三,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及落脚点就在于保障及改善民生,就在于让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分享到整个经济增长的成果。这应该既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及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宗旨,也是和谐社会得以确立的基点。但这个原则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政策来体现,不仅仅在于提高最低工资收入标准,也不仅在于建立正常健全工资增长机制,而是在于如何让每个人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还有,民生问题涉及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它是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整体,要动态测评调整政策。比如说,早几年的一些房地产行业的做法,让住房成了少数人投机赚钱的工具,把中国的住房价格炒上了天。
这不仅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安全及经济协调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到绝大多数居民最基本的居住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居民不仅无法分享到经济发展之成果,反成了收入财富被严重掠夺的受害者。因此,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分享经济发展之成果,不仅仅在于其名义工资的增加,更重要的还在于基本的民生消费品价格是否回归理性。这些都与当前中国的制度安排有关。
总之,增加国民收入,并让国民收入增长快于GDP的增长,最重要的是要让全体居民分享到经济发展之成果,让每一个居民都有根据其潜能发展之机会,而这些都需要坚定地改革,否则要达其目标是不可能的。
□特约评论员易宪容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