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考虑到美国未来有可能向中国出口商品征收碳关税,黄杰夫同时建议,国内大型的出口企业,也可以参与到碳交易试点中来,这将增加相关企业与美国的博弈能力,为出口企业应对国际碳战做好练兵准备。
实际上,相关企业已有动作。两年前,中石油集团控股53%的天津环境交易所成立。据海外媒体报道,日前中石油刚刚聘任花旗银行前环保产品负责人加斯·爱德华担任其新设在伦敦的碳交易部门的负责人。
中信证券碳投资与碳市场首席科学家唐人虎则建议,由于石油、电力属于垄断行业,企业主体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与五大电力公司,较之于钢铁、水泥等存在大量主体的竞争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内部约束性碳减排指标更容易设计和贯彻执行,因而更适合先行建立碳交易试点。
将成“十二五”投资新宠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CDM项目管理中心主任杨宏伟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经验表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实现减排目标效果有限。因此“十二五”期间有必要引入市场机制,完善我国的减排体系。“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减排短期效果突出,但最终反而会使减排成本更高,前一阵部分地区为了达到减排目标拉闸限电就是最好的例子。”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黄杰夫建议,国内碳交易一定要试点先行,并且遵循市场规律,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的价格信号体系。通过市场形成真正流动的碳价格,一方面引导资金进入,另一方面引导相关企业减排。在流动的价格信号下,无论是选用绝对的总量控制还是相对的碳强度作为标的,都是可以具体操作设计的。
业内人士分析,“十二五”期间碳交易试点建立,那些在单位GDP碳强度上占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而此次政策信号的释放,将使碳交易在“十二五”期间成为投资者的新宠。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指出,2009年全球碳市场总额同比增长6%,达到1440亿美元,其中中国占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份额不到1%。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