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为首的一部分发达国家推行本币贬值政策的原因是:一方面这些国家的经济恢复进程缓慢,其二次探底风险明显上升;另一方面,庞大的财政负债规模和零利率政策使这些国家丧失了进一步刺激本国经济的政策手段。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实施本币贬值,依靠出口拉动本国经济增长成了这些国家最后的“救命稻草”。从以上视点来看,美国次贷危机是引发“货币战”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次贷危机引起世界经济衰退,而传统的财政和金融手段已无法使发达国家经济回归长期增长的轨道,由此,以美国为首的一部分发达国家采取损人利己的本币贬值政策。但事实上,在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发达国家的做法只能是损人不利己。
负利率是导火索
2010年9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有必要进一步购买国债和强化量化宽松政策,这一表态意味着美国有可能通过大量印刷钞票,刺激经济增长。这一“口头干预”加速了美元贬值进程。美联储之所以要在零利率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是因为后者能够更有效地引导美元贬值。
通常,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政策都可以起到降低本币汇率的作用,但是二者影响汇率的路径和效果有所不同。零利率政策主要借助套利交易,引导境内资本流向高利率国家,从而实现降低本币汇率的目标。而量化宽松政策则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提高通货膨胀预期,从而达到本币贬值的目的。由于发达国家也纷纷采取零利率政策,零利率政策引导美元贬值的作用受到限制,在这一状况下,只有负利率才能有效引导本币贬值,而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双管齐下,从而进一步引导美元贬值。
伯南克声称要把美国的通胀目标维持在2%,并根据这一目标实施相应的量化宽松政策。这一政策选择意味着在名义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美国会出现-2%的实际利率。正是受这一预期的影响,量化宽松政策加速了美元贬值进程。
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正在引起以下两个方面的反应:一方面,有迹象表明日本等一部分发达国家将采取同样的政策引导本币贬值;另一方面,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正在设法采取种种措施阻止本币升值。以上连锁反应表明美国诱导美元贬值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引发“货币战”的导火索。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