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锋芒 创造需求
两年前,我开始学习击剑……在第一堂重剑课上,我一直在不断击打教练的剑。两剑撞击的声音让我感到自己很强很专业!但教练止住我说:“要想赢比赛,就不能跟在对手的剑后出招,而是要寻找他的剑所不及之处,这才是惟一的制胜之道!”
——《云计算与击剑》,陈怡桦(趋势科技CEO)
在制作今年的“中国科技100强”专题时,围绕着“如何建立创新体系”的话题,我们采访了业内五位“顶级”CTO。他们来自英特尔、微软、联想、SAP和百度,这些公司分别是芯片、软件、PC、企业级软件和互联网方面的翘楚。
创新必须为企业带来价值,这是共识,其中,微软中国研发集团CTO张宏江谈到,创新的最高境界是“另外开辟一片天地,把原来的老大晾到一边”。
每一年,“中国科技100强”榜单上都会出现“黑马”,去年是 美的电器——这也是8年评选中第一次由家电企业摘得桂冠。今年最大的“黑马”仍然出自家电行业,上市仅一年的九阳股份头一次上榜即位列第三。
凭借小小的豆浆机走进千家万户的九阳,目前保留着相当低调的作风。本刊记者在参观九阳位于杭州的总部时发现,这家公司的创始人王旭宁对豆浆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和执着,为了能让消费者在15分钟内磨出一杯豆浆,九阳花了15年时间来钻研刀片。
如果时光倒流15年,有谁会想到要在家里自制豆浆呢?满大街上,只需一元钱,甚至5角钱就能买到一杯新鲜豆浆。王旭宁没有被这种常规的思路所束缚,他一面修炼内功研究磨豆子的刀片,一面通过宣传健康知识培育市场。现在,九阳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近九成。
“谁会需要一台电脑呢?你能告诉我它和打字机的区别吗?”英特尔销售与市场副总裁、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对记者谈起,他加入这家公司之初,曾在一次酒会上被一位高管夫人问及上述问题。“技术盲”式的提问让原本对高科技深信不疑的杨叙哑口无言,也使他从此牢记:只有当消费者感知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他们才会张开双臂欢迎高科技。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比尔·盖茨提出“让每个人桌上都有一台PC”时,还是大型机的天下,盖茨的这一想法遭到了当时沉迷于大型机的厂商的嘲笑。可是后来个人电脑不仅风生水起,还创造了新的生态链。当然,当微软成为桌面“霸主”之后,也面临着被“晾在一边”的危险——创立于1998年的Google靠互联网搜索开辟了另一片市场,对微软发起了挑战。
“谁会需要这样一个**呢?”
当你听到这样的质疑时,或许又一个明日之星即将诞生。
规模效应 流程再造
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恐怕就把皮袋裂开,酒和皮袋就都坏了,要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
——《圣经》马太九章
惠普、联想、戴尔或宏碁的电脑有什么区别?美的和格力的空调有何不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或 中国联通的网络质量差别很大吗?
如果让这些企业的产品经理来回答,相信每个人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几个小时。然而事实是,消费者无论选择哪家的产品,都能满足他们对产品功能的单纯需求。
正因为如此,企业会觉得“一招鲜吃遍天”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单纯的产品创新已经不起决定性作用——事实上,这正是产业走向成熟的表现。
如果技术之间的差异在缩小,那么现在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是什么?是什么可以让企业产生差异化?或许除了品牌的号召力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规模,包括生产规模和销售规模。
有意思的是,当本刊记者向业内人士询问“如果8年中仅有一家企业连续上榜,你认为是谁”时,答案无一例外地指向了华为。原因是这家企业始终稳扎稳打,并且是体现规模优势的最典型代表,以至于大家忘了它并非一家上市公司(“中国科技100强”是通过上市科技企业的财务指标排名产生)。
事实上,华为和连续8年上榜的中兴通讯有着不少相似之处。让我们来看看这两家公司崛起之前电信设备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在这个由技术驱动的产业领域,企业投入巨资研发新技术和产品,通过定高价赚取高额利润,回收研发成本,再投入开发新产品;当产品量产、跟随者大量进入后,开始降价,产品生命周期快速进入末期,开始向市场推广新产品,赚取高额利润,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