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表示,从行业上看,首批推荐的企业十分符合创业板上市的要求,通过保荐机构把关,这些公司的成长性和未来持续盈利能力也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保证。
“我们报了12个项目,以后会陆续再递交材料。”招商证券投行部执行董事王黎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创业板拟上市企业来说,成本和盈利并不一定是评判指标,这对保荐机构也是挑战,不但要想怎样优中选优,找到成长性、创新性符合创业板要求的公司,还要结合公司特点做具体分析。
“对于我们这些中小投行来说,创业板的开启意味着有了更多的挣钱机会。”一些券商人士称。
相比投行的直白,现场一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负责人显得更实在。一家来自河北生产GPS产品的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创业板获取更多的资金。
根据证监会有关规定,对于此次申报的项目,5个工作日内将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转至负责创业板发审的部门进行实质性审核;需要补证的,要在30天内补齐;不予受理的,也会收到相关函件。
同时,按每个项目3个月审核期计算,首批企业将于10月底、11月初挂牌。
机构投资者的乐园?
创业板的开启,无疑将会给中国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但它是否也能给中小投资者带来机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经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创业板的风险很大,不是普通股民可以玩得起的游戏。”他称,创业板的门槛较低,如果前期的监管措施“疲软”,就会给活跃在市场上的“资本骗子”提供作弊土壤,这将导致在创业板圈钱的机会大于主板市场,最后的结果是,多数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
“虽然资本市场的制度在不断完善,但在目前体制下,找漏洞、编故事、想圈钱的人和企业还存在。”该基金经理表示,他的团队曾经做过一些拟申请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调研,结果非常不理想。更多的企业像是在吹着一个虚无飘渺的泡泡,无论是高科技还是创新型企业,很多都像是在讲一个美丽的故事。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认为,因为在创业板上市的大多数企业的营业记录不如主板市场经营的时间那么长,所以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一家公司现在看可能还不错,但是两年之后可能就会破产。
“但也有好的企业。”上述基金经理称,他相信一些资质比较好的企业可以上市得到资金,从而有更好的发展,但发展过程将是漫长的,所以,对于创业板的企业发展一定要看准,投资更要谨慎。
“创业板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其将是机构投资者的‘乐园’。”这位基金经理说,创业板带给人们的更多是如何借此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缺少了资本市场建设的本意。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中小投资者表示,创业板对他们来说,只是多了一个博弈的场所,能赚一把就赚,不能赚就撤。
对此,长期关注创业板发展的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国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必须搞清楚创业板的游戏规则,才有机会赚钱。
据了解,深交所对创业板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涨跌幅限制比例为20%。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