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大招风,贸易规模巨大是中国招致他国贸易限制的重要原因”,宋泓说,“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产品本身就容易遭到排挤。”
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大幅下降,占全球贸易的份额却未下降。联合国发布的报告指出,今年一季度,全球贸易额同比下降40%,而同期中国贸易额降幅为24.7%,这表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并没有减少。有专家认为,这也是导致针对中国贸易限制措施陡增的重要原因。
“不仅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就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中国制造又因树大招风而成为箭靶。”刘丹阳在广州召开的“广东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研讨会上指出。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在下半年可能会大量增多,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提醒说:“他们认为我们挤占了他们的市场份额,影响其经济复苏。”近期印尼、俄罗斯、巴西等多个国家纷纷采取货币贬值策略、保护本国市场,事实上在变相削弱中国制造的优势。
贸易摩擦增多也与中国出口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有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导致外需锐减的情况下,部分国内出口企业为争夺市场,竞相压价致使出口价格偏低,容易招致国外对中国企业实施贸易反倾销调查。
警惕贸易壁垒新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实体和第二大出口国,对贸易摩擦并不陌生。但是,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一些国家和地区在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手段的运用上出现了许多新趋势。有专家呼吁,应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并予以应对。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措施更趋多样化,保护手段也逐步由传统的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措施向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绿色壁垒等“超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演变,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开始利用所谓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特保条款等措施针对我国实施不公平贸易手段。
刘丹阳举例说,一些国家大幅提高了进口关税,还对中国及其他国家部分产品实施最低限价;一些国家则以食品安全、气候和减排问题为借口,主张实施包括碳关税在内的新的贸易技术壁垒等,“这些都要引起我国相关部门和企业的高度关注。”
此外,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隐蔽性也在加强。比如大肆炒作所谓的中国“毒建材”事件“抹黑”中国产品,借质量问题对中国进口产品实施限制;出台扶持本国企业的政策,像美国对本土三大汽车巨头注巨资、法国成立基金帮助本国企业免遭海外企业并购等措施。
如何应对空前的贸易保护主义“围堵”?宋泓认为,从国际合作层面看,应当在世贸组织等多边框架下,大力呼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督促有关国家采取实际行动履行承诺。同时积极推动新一轮世贸谈判,与有关国家加强双边谈判,争取使更多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刘新民指出,企业作为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体,应尽快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同时,抓住危机时期企业估值缩水的契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兼并收购当地企业等方式,将跨境出口转化为企业的内部贸易,有效避免贸易摩擦。另外,还应健全出口企业的会计制度,加速培养高素质应诉队伍,为构筑科学、高效的应诉机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不少专家认为,长远来看,努力实现我国出口贸易的转型升级,降低对外需和外资的过度依赖,提高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降低贸易风险的根本途径。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