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李亚彪
珍珠粉用贝壳粉冒充、“纳米珍珠粉”名不副实——— 这两天随着媒体的曝光,一场不小的风波让素有“中国珍珠之乡”的浙江省诸暨市珍珠粉产业陷入困局。
真假优劣难“拎清”
被诸暨市视为六大现代产业集群之一的珍珠产业,日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这场风波的焦点有两处:一是珍珠粉的真与假,二是珍珠粉的优与劣。
在涉嫌用贝壳粉加工成珍珠粉的诸暨珠力宝珠业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何鑫华表示,他们生产的珍珠粉不存在以假充真的情况,只是在生产珍珠粉之余,又作为中间商身份收购贝壳粉,供给下游客户,赚取其中的差价。
山下湖珍珠集团旗下的浙江英格莱制药有限公司、浙江长生鸟药业有限公司都是珍珠粉生产企业,两家企业的“纳米珍珠粉”被曝未达到国家规定的纳米尺度要求。两家公司负责人认为,“纳米珍珠粉”这一概念虽然有些夸大,但却是为了体现技术含量、有别于普通珍珠粉而提出来的,究竟是否准确仍有争论。
准入门槛低 恶性竞争严重
诸暨本地的企业与基层干部认为,这次事件暴露出珍珠粉行业本身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珍珠粉生产准入门槛太低了!”英格莱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灿淼说。诸 “珍珠粉生产准入门槛太低了!”英格莱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灿淼说。诸暨珍珠粉加工有20多年历史,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前,珍珠粉全都以普通食品的“食字号”申报,县级就可以批复。许多生产线都不完备的家庭作坊也加入其中,导致整个市场无序。
市场无序的表现就是恶性竞争,市场上价格差距大。在诸暨,正规企业生产的高档珍珠粉每斤可卖到3000元,一些仅有十几名员工的小加工企业生产的珍珠粉仅售几十元。
发展方式转变日益迫切
目前,山下湖淡水珍珠养殖面积接近40万亩,从业人员1.5万人。今年前7个月珍珠产值达46亿元,约占全镇工业产值的70%。
不少干部都认为,行业标准的缺失、市场的鱼龙混杂、低端的恶性竞争,都为当地珍珠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规范市场准入、提高检测水平、淘汰不合格企业正成为诸暨珍珠产业面临的一系列新课题。
据新华社9月23日电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