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国内经济数据透露——防通胀,更要防通缩
本报记者 袁伟华 实习生 鲍健
【核心提示】
7月宏观经济数据从表面上来看可谓格外难看:不仅CPI再次攀升至3%警戒线以上,PPI、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和消费等数据环比也均呈现回落。但乐观的业内人士恰恰从这组纠结的数据中看到了积极因素:7月中国经济数据距离通缩比通胀近得多,阶段性的回落已经见底,新一轮的复苏正在展开。
■食品上涨及翘尾因素推高7月物价
昨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其中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涨幅创下年内新高。这也是继5月份CPI上摸3.1%以后,年内第二次逾越3%的通胀压力警戒线。理论上说,7月通胀压力在放大。
不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7月CPI同比增长3.3%,其中2.2%为翘尾因素,只有1个百分点为新增涨价因素。
山西证券宏观经济研究员伊磊认为,7月CPI环比上涨0.4%,同比增速创今年新高,再次超过3%的政策底限,主要是受粮食价格和猪肉价格的持续反弹影响。
对于推动CPI上升的主要因素,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则认为,主要是与实体经济相关的价格因素,比如粮价和菜价上升,其中猪肉价格已经转入趋势性上升通道中。另外,洪灾也是推高CPI的原因之一。7月CPI走势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三季度仍会达到年内的单月高点3.5%左右。
伊磊预计,未来数月翘尾因素逐渐回落,新涨价因素将成为影响CPI走势的主要因素,因此粮价和猪肉价格走势至关重要。
■短期物价上涨不改回落趋势
不过,兴业证券研发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在最新的分析报告中对于通胀压力一说并不赞同。“通胀?开什么玩笑!短期物价上涨不会改变回落趋势。”董先安分析认为,7月经济数据透露的信息是,我国距离通缩比通胀近得多,4月中旬之后,中国内需急速下滑,下半年讨论通胀已经过于滞后,应讨论通缩,“恰恰弄反了。”
董先安表示,季调后CPI环比趋势折年率自2009年11月呈回落趋势;季调后PPI环比趋势折年率在2009年12月达峰值17.1%后持续回落。他认为,今年上半年是“管理房价预期”和“管理通胀预期”导致资本市场更大波动的窗口,3季度政策主要矛盾防过冷不变,继续警惕房价不变,靠内需对冲外需下滑和地产调控不变。
结合此前公布的7月PMI部分指标,董先安进一步分析认为,7月购进价格比6月回落0.9%至50.4%,产成品库存指数和原材料库存指数下滑,说明过去两个月企业发生预期转换,快速“去库存”,目前库存已在低位。考虑到近期政策细微变化,企业预期恶化得到遏制,企业将回补库存,出现小复苏。从环比来看,中国经济“底部”已过。
■CPI或已见顶 后期物价有望遏制
国家统计局分析认为,后期物价的走势不确定,既有上行因素,也有抑制因素。
上行因素包括,农产品价格波动不确定,国际小麦价格上涨,可能会刺激国内价格上涨;工资成本上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可能会传导到消费价格。
抑制因素包括,经济适当回调,总需求降低;有关部门重视对通胀预期的管理,银行信贷M2在7月继续下降,同时市场秩序的管理也在加强,生产环节价格也在回落;8月翘尾因素将从6、7月份的2.2个百分点下降到1.7,9月将进一步下降。
但与此同时,粮食价格不存在大幅上涨的基础,夏粮虽然略有欠收,但总体还是丰收年,前几年也都是丰收年,粮食总量供求稳定。总体来看,目前物价抑制上涨的因素大于上行因素。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今年中国没有太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翘尾因素是倒V形,两头低、中间高,7月CPI或已到顶,到了下半年,尤其8、9月份,通货膨胀会往下走。
■数据通胀掩实体通缩 宏调再遇两难
“CPI创下年内高点,按常规说,政策或会趋紧,但目前经济形势不明,如此下结论,恐怕有些简单了。”采访中,分析人士这样认为。
目前形势不明,也在7月数据中得以印证。除了CPI创出年内新高预警通胀压力加大外,其余多项数据环比均现回落,这也从数据上再度印证了经济放缓的态势。“一方面通胀,要求政策收紧;一方面经济放缓,又要求宏调趋松。这是两难。”分析人士认为。
7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8%,比6月大幅回落1.6个百分点。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认为,如果剔除大宗商品价格因素,PPI回落有较大成分是由于工业增长的利润下降。“如果以工业增长作为经济增长的参考,工业产值的增速如果接近12%,就说明经济增长的回落很明显。如果增速再回落,甚至有可能出现GDP跌破8%。”
金岩石认为GDP存在年内跌破8%的风险,所以尽管CPI上涨超过预期,货币政策的基调也很难发生调整。而且,在CPI的涨幅超预期的同时,PPI的跌幅也超过了预期,在两个超预期之间平衡,货币政策还将以稳定作为主基调,不会贸然改变,也就是说不可能迅速加息。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