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内,信达的一些不良资产处置理念让人印象深刻。一度很盛行的“冰棍理论”认为,不良资产将随时间的推移加速贬值,因此应当尽可能加快处置速度。对此,田国立则提出了“根雕理论”,即通过深度加工和精细化处置,把不良资产的“枯树根”加工成高附加值的“艺术品”。此后,随着不良资产市场资源供求关系变化,信达又提出不良资产处置要从过去的“漫灌”转变为“滴灌”,从粗放式经营转向精细化经营。
连云港项目的上市,充分体现了信达“精耕细作”的风格。据介绍,这个项目涉及债权金额2.9亿元,当时企业反复要求减债。对信达来说,减债也是最简便的做法。但是,信达经过8年努力,历过三次重组、三次上市申请,终于让连云港项目上市,企业脱胎换骨,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信达作为主承销商,设计完成了国内首单券商直接投资业务,回收现金1.7亿元,并转股持有上市公司2990万股股权,实现了较大增值。
转型方案亮点何在?
不仅可以收购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还可以收购非金融机构以及企业的不良资产
商业化转型对于信达意味着什么?田国立深有感触地说,过去从事政策性业务,更多的是依靠责任感。今后则要直接与市场接轨,接受来自市场的考验,在经营体制和理念上都将会出现“脱胎换骨”的转变。为国家化解金融风险,为客户提供全能服务,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员工搭建发展平台,为社会承担更大责任,这是信达转型后追求的目标。
据了解,在此次的转型方案中,财政部以信达商业化业务对应的净资产作为出资,采取独家发起设立的方式,将公司整体变更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承继公司的资产、机构、业务、人员和相关政策。目前,信达股份注册资本251亿元人民币,财政部持有100%的股份,依法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而方案也明确,信达股份可适时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择机在境内外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对于原来的政策性资产和负债,此次转型方案明确,政策性业务的剩余债转股资产和剩余债权资产以2009年6月30日为基准日,由信达股份以中介机构评估值为基础买断;信达公司向中国建设银行定向发行的2470亿元债券,剥离至信达股份表外,财政部与信达股份建立共管基金,专项用于偿还2470亿元债券。共管基金的具体管理办法,则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