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首富的抄底轨迹
李嘉诚的一举一动之所以被百般解读,甚至成为众多投资者的风向标,最早源于其“香港模式”神话的成功。
李嘉诚涉足地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随着一手创立的长江工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李嘉诚先后在港岛北角、柴湾建起了两栋栋工业大厦,随后的几十年,地产一直是李嘉诚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亚洲遭遇经济危机,香港物业价格暴跌,香港地产有价无市,到处抛售地产,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开始迁移。而李嘉诚却选择了相反的操作方向,在地产低迷的1964年,审时度势,趁机吸纳,开始购入地皮、房产。这一步也奠定了李嘉诚成长为亚洲首富的基石。
经过多年投入之后,李嘉诚于1971年正式组建了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1972年,长江实业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至1975年,“长实”拥有楼宇面积500万平方英尺。之后,上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香港市场遭受严重打击,李嘉诚反而又购入一批地皮。到1978年,他已拥有楼宇面积1500万平方英尺。1981年以后,其建筑楼宇的土地面积又增加2900万平方英尺,李嘉诚成了香港除港府之外最大的土地拥有者。
在此过程中,不得不提到“蛇吞象”的典故。1979年9月,汇丰将其手中持有的占22 .4%的9000万和黄普通股售予长江实业,1981年1月1日,李嘉诚被选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和黄集团也正式成为长江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当时,长江实业实际资产是6.93亿港元,而和记黄埔的市价总值是62亿港元。这一手笔被誉为“蛇吞象”的经典案例,李嘉诚也从一个成功商人,成为在地产界举足轻重的财团富豪。到1986年,长实集团名列香港十大财团首富,李嘉诚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占香港上市总值13.57%。
香港媒体曾对李嘉诚做出如此评论:“他永不急于赚取投机而快捷的利润,很多人当可以获得双倍利润时便出售其物业。但李嘉诚则喜欢保留其物业,他知道香港会时常挤满人,而土地价值会是永远上升的。他感觉到在那时候售出一座大厦相当于杀鸡取卵。他的地产交易很缓慢,但惊奇的是他活动愈慢,也就赚得愈多。李嘉诚预先已看见香港产业的巨大前景,同时他不理会经济及政治情况的上上落落。当机会来时,永不停止购置土地及旧的建筑物,他并不介意以高价购买其物业,因为他知道楼价只会不断上升到一个令人惊喜的高水平。”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