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承德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4.8%,并已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6处,开发景点380多处。该市规划建设了佟山、罗汉山等43处城市山体文化主题公园;在武烈河、滦河城区段上建起了全国最大的橡胶坝群,形成了480万平方米的水景观带;坚持把造林绿化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推广林果、林苗、林药、林草等间作和林畜养殖等生态经济性造林模式,大力种植生态林,市区域森林涵养水源能力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了18.5倍,沙化面积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34.8%,201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评为“国家园林城市”;8月17日至20日还将主办第四届“国际生态城市建设论坛”。为首都阻挡了沙源,为京津涵养了水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承德的发展优势。
在强力推进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承德市紧紧围绕9大特色休闲旅游区建设,集中力量打造推动城市发展的“发动机”,力促全市由观光胜地向休闲旅游高地迈进,不断开发世界级的系列旅游产品。其中包括:历史文化游,将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转化为能够打动人心的休闲旅游产品,有重点地恢复古建筑,传承历史文脉,还原古城风韵;民俗风情游,投资约5亿元,在避暑山庄碧峰门前区建设包含特色小吃、百工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项目的民俗文化休闲旅游区;生态观光游,积极推进坝上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开发滑雪、狩猎、露营探险和山地运动等休闲旅游产品,谋划建设有规模、有创新的休闲旅游项目,力争把承德坝上打造成华北地区最大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体育养生游,大力开发温泉、山地等资源,打造特色温泉水城和滑雪场,重点发展休闲体育产品和养生休闲产品,七家镇御泉湾旅游度假区建成以温泉、森林资源为主体,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山地滑雪和娱乐保健为一体的国家5A级综合旅游景区;乡村体验游,继续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游、民俗游、观光游和采摘游,优先建设一批有规模的休闲城、谷、川、沟,组织开展“百村千户万床”行动;演艺休闲游,重点培育承德旅游演艺产业,将位于武烈河畔的体育馆改造成演艺基地,将音乐舞蹈诗《紫塞风华》改造提升为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演艺产品——《和合承德》,打破传统舞台艺术形式,将音乐、舞蹈、幻术、杂技、电影等多种现代艺术搬上舞台。
通过休闲旅游产品的打造,承德形成了民俗游、生态游、乡村游、演艺游等多种品牌共同支持的立体休闲旅游体系,游客在承德的停留时间增加了一倍以上。
软硬环境互动
“入境游客是助推城市国际化的‘催化剂’。一个城市入境旅游发育程度的高低,既是旅游产业发展总体水平的标志,也是城市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的标志,还是检验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核心标尺。”在今年的“中国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高层论坛”上,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李明德说,“大量国际游客的涌入将有力推动城市硬件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主动地向国际化标准看齐,从而实现城市高站位、高起点、大手笔的建设和发展。”
事实也正如此。从强壮城市“筋骨”、提升城市“内力”入手,承德市进一步整合财力物力,让城市软硬环境互动起来,为世界范围的游客提供最优的休闲旅游服务。
做强城市交通环境。近年来,承德按照“一环八射”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强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去年9月底,承德第一条高速公路——京承高速全线通车,承德到北京的时间缩短到2小时。2010年,承朝、承唐两条高速公路将建成通车,承德至秦皇岛、赤峰和张家口等3条高速公路也先后立项并逐步开工建设,京沈高铁客运专线途经承德、承德旅游支线机场开工建设。此外,承德还在去年对市区路网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实施了“四纵五横”的城市道路建设。
做优城市服务设施。该市陆续投资实施宾馆、温泉、滑雪、狩猎、山地体育运动和休闲度假服务设施等63个项目。
整合旅游管理机构。承德打破旅游景区分头管理的局面,进一步整合管理力量,组建了旅游管理委员会,统筹管理全市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市场营销与行业管理,从切实解决重大核心问题入手,做好规划,做精产品、做优线路、做响品牌、做强龙头,向国际旅游城市迈进。
提升服务人员素质。在全市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中广泛开展“百万人大培训”活动,目前,已完成基本素质培训26万人次,其中有9万旅游从业人员。
青山春色浓,游客入画来。通过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承德变得更美丽了、更开放了、更具活力了,已成为中国具有较高声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特别是避暑山庄、外八庙、金山岭长城等景点在国际市场上已有较强竞争力。据统计,今年春节长假期间,承德共接待中外游客9.2万人次,同比增长13.6%。预计到2020年,全市休闲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15%以上,旅游外汇收入将超过2亿美元。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