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大联想
1994年,柳传志陷入了职业生涯的低谷:企业成长乏力,国外生产的个人电脑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而反复发作的“美尼尔综合症”让他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最终,50岁的柳传志拿出了“突围”战略———“用年轻同志”。于是,他一面将杨元庆推到最前线,一面向中科院提出了一份“股份制改造”的方案:联想资产的55%归国家,45%归员工。
在1994年,“股改”带来的“红利”还只是一个数字概念。直到1997年,才变成了“真金白银”。这一年,联想微机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了17.6%,比位居第二的IBM高出了近6个百分点。也是在这一年,中国证监会同意“中国联想”在香港上市的计划。
上市使联想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正如柳传志所言:“联想在1996年以后不断在PC(个人电脑)领域里扩展和进步,跟我们是一家上市公司是密不可分的。”1996年3月15日,联想在其率先发动的PC价格战中击败所有竞争对手,成为国内PC冠军。
含辛茹苦的创业过程与融资成功之后的一飞冲天形成的巨大反差使柳传志对投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0年,联想分拆成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卸下一身重担的柳传志开始与联想控股副总裁朱立南筹划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在柳传志做了两年的风险投资之后,“十六大”召开,国有企业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嗅觉灵敏的他觉得这又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国有企业如果改造好了,就会由铜变成金子。”于是,联想又成立了做并购投资的直接投资部,并演变成现在的弘毅投资。
2005年,联想集团以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收购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