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和上海举行的美国房产展销会上展出了美国加州的两个独立花园别墅项目。美亚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美方合作伙伴在来中国之前,根本没有想到会卖掉这么多套房。在北京展览的两天时间里,卖出了14套,剩下的4套在上海展出的两天时间里被一扫而空,销售收入合计1000多万美元。
一位神秘中国商人今年4月以总价332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纽约一处500多平方米的公寓,创下纽约房价的新高。近日,又有一位来自中国内地的买家对纽约曼哈顿的某独栋豪宅报出5000万美元的买价,成为曼哈顿的历史最高价。国外媒体感慨称,“中国制造”找了个“兄弟”———“中国购买”。
美亚工作人员表示,在去美国买房的北京购房者中,以投资为目的的占了很大比例。“现在咨询我们投资海外房产的人很多。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海外置业需求,下月还会有150套美国房子来北京做推介。”
【新闻背景】
各地楼市新政松紧不同 北京最严厉
北京:京“十一条”楼市新政比“国十条”更严、更细化。同一购房家庭只能新购买一套商品住房。暂停对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者发放房贷。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本市纳税证明或社保缴纳证明的非本市居民暂停发放房贷。
深圳: “深十三条”着重落实房贷政策,一方面贯彻落实中央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精神,另一方面促使银行更加切实有力地执行贷款政策。与北京的“限购令”相比, 深圳版的“深十三条”显得很温和。
广州:细则主要内容是:增加住房建设用地供应规模,调整供应结构和布局;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加大市场监督力度,维护房地产市场良好秩序等。细则没有规定限制购房套数,也没有征收房产税和停止三套房贷等举措。
重庆:细则未提及限购、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和停止三套房贷等举措。重庆细则的重点是加强住房保障、增加有效供给和规范市场秩序等,对首次购买住房并以按揭方式支付的主城纳税人实行财政补助,遵循有保有压的思路。
【记者观察】
炒房者的动向暴露调控软肋
和馒头等纯消费品不同的是,房地产是一个特殊的商品,它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为百姓提供居住服务,二是为高储蓄者提供投资服务。
按照经济学家的计算,在中国的60万亿元存款中,有30万亿元是百姓的存款,而中国股市的容量只有17万亿左右。因此,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财富保值和增值的需求,这确实是事实。
但是,在中国经济目前的环境下,究竟是保障住房基本需求、维系社会稳定更重要?还是给高储蓄者提供投资渠道更重要?当然,前者更重要。正如经济学家李稻葵所说,如果年轻人感到没有希望买房了,那么年轻人还能安心工作吗?年轻人还能对企业形成长期的忠诚吗?我们的企业还会有竞争力吗?
值得欣慰的是,在新“国十条”等楼市新政出台一个多月后,非理性的投资性需求已经被遏制,但是,要想实现房价的理性回调,还需要改变公众在追求财富增长时养成的对房地产强烈的投资冲动。
近期一些地区出台的房地产新政比预期的更加“温柔”。正是由于各地新政松紧程度各不相同,公众对楼市投资的依赖不仅未被切断,炒房者还获得了新的行动空间。
从2007年下半年的调控,到2008年底的刺激政策,再到今年的房地产新政,投资者和开发商都在一轮又一轮的轮回和涨跌中学会了洞悉楼市变幻的气息。本轮调控是否真正能够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关键取决于政策的执行力度。(北京晨报 记者 邢飞)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