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今年的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省政府提出要进行10万亩盐碱地改造。2月8日,省政府又专门召集农业厅、财政厅、农科院、朔州市的负责人及相关专家,在省农科院召开了全省10万亩盐碱地改造专家论证会,正式启动全省10万亩盐碱地改造。3个多月之后,记者专程赶赴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山阴、应县、天镇建设的盐碱地改良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了解全省盐碱地改良的进展情况。
盐碱地改良核心试验示范区现生机
走进山阴县佳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基地内,看到一块块规划整齐的盐碱地上,已经有不同种类的各种苗木和作物长得郁郁葱葱,如果不是同行人员的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一年四季寸草不生的盐碱地。
由于地处内陆,干旱,多风,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受地势、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像山阴县这样的盐碱地在我省并不少见。据省农业厅统计,我省共有盐碱地450万亩,其中大同盆地面积最大,达到300万亩,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2/3以上,而且集中连片,治理难度大。
为促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确保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省政府提出在2010年改造10万亩盐碱地。为提高盐碱地改良技术含量,作为技术依托单位,省农科院先后组成了工作领导组和技术专家组,并在组织管理、技术保障和人员安排上给予大力支持。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于2010年1月12日,邀请日本秋田县立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及省有关部门领导召开了山西省盐碱地改良技术论证会,形成了大同盆地盐碱地改良技术方案。
为展示不同程度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成果,省农科院土肥所在山阴、应县、天镇建立了盐碱地改良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其中核心试验区3个,占地500亩,安排各类田间试验30多个,涉及作物10种,试验作物品种50多个;设立核心示范区3个,占地5000亩,重点示范不同类型盐碱区 (盐碱荒地、重度盐碱地、中度盐碱地)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效果。
重度盐碱地核心试验示范区
位于山阴县古城镇佳联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包括占地100亩的耐盐碱植物园、200亩的核心试验区和2000亩的核心示范区,主要目的是筛选耐盐碱植物品种,试验示范盐碱地改良核心技术。
该植物园是我国北方干旱盐碱区第一个盐生植物园,园内经过改良后的重度盐碱地上,栽植着从国内外引进的各种耐盐碱植物品种239个,其中乔木23种、灌木32种、各种牧草109种、绿肥作物26种、中药材27种、花卉22种。盐生植物园的建成将为我省乃至全国北方盐碱地生物改良提供宝贵的种质资源,同时可以筛选适合大同盆地盐碱地种植的作物品种、绿化树种、牧草品种。
200亩的核心试验区内,共安排各类田间试验25个,涉及作物8种,试验作物品种50多个,重点开展不同改良材料和不同盐碱地改良剂改良效果试验,以及不同的玉米、高粱等作物品种和不同牧草品种在盐碱地上的适应性试验。2000亩的核心示范区内,重点开展化学改良、地膜覆盖、测土施肥、增施有机肥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展示。
中度盐碱地核心试验示范区
位于应县杏寨乡杏寨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试验面积200亩,示范面积1000亩,重点开展中度盐碱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免费为农民开展土壤测试、发放施肥建议卡、提供玉米高产品种和盐碱地化学改良剂DS-1997,并组织农民开展玉米高产竞赛。
极重度盐碱荒地核心试验示范区
位于天镇县三十里铺兰玉堡村,试验面积100亩,示范面积1000亩,重点开展极重度盐碱荒地改良技术示范。核心技术包括土地平整、灌溉排水、施用脱硫石膏和盐碱地改良剂DS-1997、渗水地膜覆盖、耐盐碱作物饲草玉米和苜蓿的种植、测土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核心技术。
盐碱地改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10多年的研究与示范推广,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主持研究,将水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采取改良与利用相结合、改良与培肥地力相结合的盐碱地改良技术,经省科技厅召集有关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