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16分报道,据媒体报道,我国最低工资标准与物价联动已在山东等七个省份尝试,“工资随着物价涨”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
十多天前,山东正式向社会公布了2010年度的最低工资标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是920元、较为欠发达的是600元,中等程度的是760元,跟去年相比,三个档次的涨幅都超过了20%。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关系处处长吕建敏说,这是山东低保、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等与物价水平动态调整机制的一部分,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
淄博市民徐国友:虽然物价上涨了不少,但是基本工资也跟着上调了,这样心里就有底了,是个好事,也比较灵活。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刚明认为,最低工资与物价联动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积极的推动。
袁钢明:其实国内早应该这么做了,如果不这么做,每次物价上涨,低收入的群体受物价的影响特别大,承受不了,如果一部分低收入的人承受不了,国家就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而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对经济上升或者经济正常增长形成不利影响,因为少数低收入的人承受不了而采取整体上的紧缩政策是很不合算的,所以学术界早就提出应该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工资指数化方式,就是工资和物价挂钩。
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百姓担心,如果物价下跌,自己的工资会不会也随之下降。对此,袁刚明表示,最低工资标准只会升、不会降。
袁钢明:只升不降,这个联动指的是工资要跟上物价,绝不会说物价下降了,工资下降了,不是这么回事。这个是防范通货膨胀的,工资和物价比照,当你的工资增长速度低于物价,国家就要补贴,至于工资超过物价不是更好嘛,老百姓得益。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公共管理学者丁兆林认为,在工资与物价联动前,政府与企业要先联动才能共同为这项百姓叫好的政策买单。
丁兆林:所有的政策都需要一个执行成本,如果国家在这方面有整体的计划或安排,而且有资金的投入,这个事情应该顺理成章,而且会受到全方位的叫好。如果仅仅下一道命令说所有的老板要涨工资了,因为现在物价涨了,这就需要考虑,因为企业对于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
还有一点要考虑国家财政是不是能够承担这种巨额的负担,从整体角度来考虑,包括国家,包括企业,包括个人全方位的都有所承担,可能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有所帮助的。(记者柴安东)
应对物价 最低工资与物价联动值得期待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12分报道,随着我国经济总体逐渐向好,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成为当前的民生热词。今年,全国已有10个省份调整并执行了新的最低工资标准,最高档平均涨幅达到17%。
从今年2月初起,江苏省13个市都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达到近13%,是历年来上调幅度最大的一次。在省会城市南京,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到了960元。然而在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最低工资上调三个多月来,有相当一部分市民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实惠。
张小姐:工资比以前涨了一两百块钱,可总觉得还是不够用啊,跟以前相比,现在物价多高啊。
浙江在此次调整中,最高一档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从960元提高到了1100元,一度成为当时国内最高。位于杭州余杭区的浙江南都电源员工王富钢于4月1日享受到最低工资标准带来的变化,虽然工资涨了,但王富钢认为对他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变化。
王富钢:现在上调后是1100元,工资涨了,物价都涨了,其他东西都涨也是差不多的。
面对物价上涨,一次的调整显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发改委昨天的发布会上,推动建立最低工资与物价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似乎回应了百姓的呼声。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刚明昨晚接受《新闻纵横》采访时,介绍了这种联动的方式。
袁钢明:联动就是当物价上涨超过工资的时候就应该提高工资,由国家对低工资人进行补贴,工资上涨的程度达到和物价一样。比如工资今年上涨是10%,而物价上涨了15%,说明工资的上涨幅度低于物价上涨程度,这时候工资就应该再增加5个百分点。这样才不会造成工资上涨过快而老百姓实际收入下降的变化,有利于低收入者的利益保障,有利于公关政策更灵活的实行。不至于稍微有点物价上涨就采取紧缩措施,这是解决矛盾或者保证一般特别是低收入人得利益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
咱们国家现在最近一个季度的收入大概是8、9%,物价上涨是百分之二点几,还没有超过9%,所以从物价指数看,物价还没有超过工资指数。如果现在我们的物价上涨超过了9%,这个时候工资就应该再上涨才行。当收入差距大时,即使整体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快于物价,但是低工资的人已经承受不了,所以看低收入的人对物价上涨的承受程度,把低收入的指数和物价指数挂钩。
袁刚明教授说,最低工资标准紧跟物价涨幅的脚步是国外已经通行多年的做法。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