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瞭望》文章:高顺差是国际分工转移结果
来源:瞭望 更新时间:2010/5/10 16:01:53   
>> 相关新闻链接
·《瞭望》文章:规范央企海外工程承包 ·淘宝网和雅虎日本共建跨国网购平台
·宝钢重组整合广东钢铁有新进展 ·道指暴跌千点追踪:算法交易发生“踩踏”事故
·中国一重引领本周 30.2亿股限售股解禁 ·成思危:股市要健康发展需要四因素
·补贴直降70%,空调“涨价潮”将涌? ·众专家热议央行“假日决策” 加息预期显分歧
·李剑阁:红筹股可能率先登陆国际板 ·徐乐江: 矿石谈判形势两三年内将会发生扭转

    南京大学外经贸系主任张二震、经济系主任刘志彪等专家日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介绍,近几年来,伴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化趋势,中国的外汇储备达到2.4万亿美元,“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再无条件提倡经济全球化,而是到处宣传所谓‘全球经济失衡’,还把这种失衡归咎于中国。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把中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说成是所谓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

    在受访专家看来,首先,国际产业转移、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发展是中国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近年来,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国际产业转移由原先的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演化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国与国之间按价值链实行不同环节的分工。”

    据统计,1981年~2007年,中国加工贸易规模从26亿美元增长到9860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从5%升至51%;2007年加工贸易顺差占该年总顺差的95%。比如2008年,加工贸易顺差2968亿美元,比2955亿美元的总体贸易顺差还高出13亿美元。

    外资企业是中国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外资企业占中国贸易顺差的比重从2000年的9%上升至2008年的58%。加工贸易的发展事实上组建了以中国为加工和装配中心,以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为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供应方,以邻近的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为资本、装备和高级零部件供应方,以香港和新加坡为高效、便捷的金融法律服务供应方,以欧美为市场开拓方的完整产业链。可见,中国的外贸顺差大部分实质上是由国际产业转移所引致。

    其次,出口行业与进口行业的不平衡发展是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1988年~2006年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速度要快于服务业。在部门间工资均等化力量的推动下,进口竞争部门中的部分劳动力必然会流入到出口部门,使出口部门的产出增长超出了单一生产率变动带来的影响;从国际来看,中国在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国的贸易条件趋于改善。结果就是中国出口高速增长,顺差持续扩大。

    因此,在“高出”的同时,建议实行“高进”。一方面,继续增加高科技产品、精密零部件和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另一方面,适当增加最终产品的进口,以满足贸易伙伴增加出口、促进就业的需要。

    其三,国内分割的市场结构对进口的阻碍大。中国国内商品市场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分割是不争的事实。分权式改革、分税制财政和特有的公务员晋升机制,产生了地方保护和国内市场分割。国内市场分割导致不同生产技术的企业都首选进入国外市场。

    也就是说,中国出口贸易的强劲增长是企业在无法依托巨大的国内需求实现规模经济的情况下而被迫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市场分割对中国进口的负面影响大于对出口的负面影响,即相对于出口而言,其对进口的阻碍程度更大。

    尤其是,中国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加上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利用外资、外贸发展的考核指标,使得中国普遍存在重国际分工、轻国内分工,重国际市场、轻国内市场的现象。因此,要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促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

    事实上,受访专家认为,只要中国比较优势不发生逆转,顺差应该就是可持续的。例如,2004年~2008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总额累计8689亿美元,而同期德国为11161亿美元。考虑到中国目前所处的国际分工环境和顺差的经济实质,不能说中国的外贸顺差规模过大。因此,当前宜从互利双赢的思路来看待贸易平衡问题,以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来化解贸易摩擦。(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邓华宁潘晔)



责任编辑:cprpw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